教学质量

齐鲁工业大学2022年就业工作计划

发布者:党委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05-06浏览次数:11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2022年就业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对标校(院)“十四五”规划整体要求,努力做好校(院)2022年就业工作,结合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决策部署,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着力推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工作思路。全面落实校(院)“科教融合”等总体发展战略和“十四五”战略规划目标要求,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创新就业工作体制机制,深化“1133”精准指导体系,完善就业反馈机制,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和质量。

3.行动指南。提前谋划,协调四方,精诚协作,覆盖全体,精准指导,细致服务,优质就业。

二、工作目标

1.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落实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推进“三全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化育人质量保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工作,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本科生升学率逐年提高。

2.深化就业精准指导与服务,全力以赴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确保就业大局稳定。推进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搭建精准供需信息对接平台,健全就业分类指导体系,完成就业目标。

3.持续推进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健全就业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就业工作前移。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实施“学业导师制”,推进落实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全面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观的指导和教育,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总结提炼工作特色,打造就业工作品牌。

三、工作内容

(一)加强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推进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1.深入推进“一把手”工程。调整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分管领导靠前指挥,部(院)领导落实责任,各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并纳入领导班子考核指标。建立健全校(院)领导联系走访用人单位制度。

2.扎实推进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进一步推进落实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全面落实“学业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观的指导和教育,强化对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健全就业工作考核奖励机制,激发学业导师、研究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激励全员关心就业、支持就业。

3.完善就业工作反馈机制,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和毕业生评价反馈调研,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生活和工作情况,多渠道、多方式全面加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反馈,完善就业状况分析研究和反馈机制,编制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进一步完善就业与招生、教育教学联动机制,发挥就业大数据对高校招生计划安排、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推进供需对

接就业育人项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

4.完善就业统计发布机制。加强就业统计核查,坚决落实教育部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规定,建立就业数据统计标准化管理机制,确保就业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开展毕业生实名查询反馈,统一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及时汇总、通报就业进展情况。

(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一是全面落实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继续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教学设施建设、生源质量提升、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等九项工程,打造一流毕业生水平。二是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三全育人”,加快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三是深化科教融合,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现代产业学院路径,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四是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分类推进紧缺领域人才培养,完善专业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紧缺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持续推进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工作,加快设置急需紧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五是继续完善招生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提升生源质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化育人质量保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工作,本科生升学率显著提高。六是构建大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高。七是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导师责任制,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教科产协同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进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

1.强化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培养。以大学生职业发展工作室为平台,继续坚持内训和外训、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系统开展就业指导师资培训,鼓励就业指导人员按要求参加相关职称评审,畅通就业指导人员职业发展渠道。继续加强校院两级创就业服务队建设,以培训促提升,以实践促成长。

2.强化校外就业导师队伍建设。继续依托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发挥行业优势,有效整合校外各类就业导师资源,组织企业老总、技术骨干、知名校友等参加就业指导活动,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深化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健全就业育人工作体系

1.开展“梦想启航”就业育人系列活动。建立“就业思政”工作体系,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基层就业、大学生参军入伍等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出彩毕业生评选”、“企业家进校园”、“三支一扶宣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多种形式灵活就业。

 

2.开展就业育人“四个一”主题实践活动。调研和实施“暖冬行动”,弥补以往此阶段的工作“真空期”。一是召开一次会议:至少召开一次就业指导主题班会或年级会,积极宣传基层就业政策措施、就业派遣流程及毕业生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二是开展一次谈心:组织班主任、学业导师、辅导员等深入学生,至少开展一次“一对一”谈心谈话,深入了解毕业生面临的困难,及时进行引导和帮扶,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三是推荐一个岗位:对有就业意愿但暂时未就业的毕业生,鼓励积极参加招聘会,至少推荐一个优质岗位。四是亮出一面旗帜:充分发挥毕业班党员、学生骨干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他们率先就业,带动班内更多同学实现就业。

3.关注重点群体,强化精准帮扶。深入实施“宏志助航计划—全国低收入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宏志助航计划”覆盖更多毕业生;建立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台账,健全完善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采取“一人一策”“一人一档”开展个性化辅导和重点帮扶;建立“慢就业”、“缓就业”等群体毕业生工作台帐,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

4.加强工作宣传,培育选树典型。推进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号、云就业平台建设,完善就业宣传引导机制;开展就业总结宣传工作,广泛开展就业宣传系列活动,深入宣传国家和地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工作,营造全校支持毕业生就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五)搭建精准供需信息对接平台,提升线上线下招聘效果

1.探索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招聘服务活动新体系,拓展“互联网+就业”内涵。一是组织就业工作人员、毕业班辅导员和求职毕业生注册使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加强线上服务联动。二是继续举办“就选山东”“选择济南”和校友企业专场等大型就业双选会;鼓励各学部(学院)结合专业特色举办行业类中型招聘会。三是升级改造云就业平台,建设维护好用人单位需求库、毕业生求职意向库等,及时发布专业设置和生源信息,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实现云就业信息365天精准推送,提高招聘成功率。四是主动对接地方人社部门,组织地方引才专场招聘活动,开展“留鲁就业宣传周”活动。五是开展暑期实习生招聘系列活动,强化就业实习实践,增强学生职场认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推动更多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实现就业。

2.全面深化校企校地合作,搭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实践平台。一是依托教育部和省人社厅“校企供需对接系列活动”,最大程度汇集社会资源,打造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政府、高校、企业、校友、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新模式。二是整合就业市场开发工作队伍,制定年度就业市场开拓及走访方案,让走访用人单位、就业资源拓展、毕业校友座谈成为常规工作,实现校企深度对接。三是不断拓展行业龙头企业、500强企业资源,强化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大学生职业发展俱乐部建设,打造一批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宣传引领、人才储备的平台,打造雇主文化与大学生职业发展相融相知的共同体,实现校企协同发展、优势互补。

(六)深化“1133”精准指导体系,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1.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工作室建设。建立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生涯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生涯测评室等,完善生涯个体咨询标准和流程,持续开展“洞见生涯团体辅导”,构建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分阶段分群体开展精准化、个性化就业指导。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下)》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案更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将课程与学科专业相融合,搭建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改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材,探索建立研究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体系,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优质师资库,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

3.开展就业、升学、公考等三类就业指导服务活动。一是开展以“名企进校园”、“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职场大咖分享会”、“生涯启航”、“职面未来”等系列活动。二是依托“揭榜制”项目管理模式,打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品牌赛事,提高学生参与率和满意度。三是积极探索升学工作长效机制,浓厚升学氛围,举办“研途有你”系列活动,实现对学生专业选定、报考、备考、调剂、复试等全程指导和帮扶。四是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宣传公务员、选调生、“三支一扶”等公职类政策,举办公职类就业典型事迹报告会、面试辅导等“公考之路”系列活动。

4.继续开展在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各类资源优势,结合学生就业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组织开展在校大学生“三个一”(一次职业技能培训、一次创业能力培训、一次就业能力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5.开展贴心服务,实现指导不断线、服务不打烊。调研出台《校园招聘管理办法》《省外就业管理办法》《毕业生档案转递管理办法》等,编印《就业派遣常见问题解答》《毕业生求职渠道分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使用说明》等;安排就业工作人员寒暑假期间定期值班,为应往届毕业生集中办理盖章、审核等各项就业手续;设立毕业生就业问题咨询专用邮箱qlu89631038@163.com,及时为毕业生在线答疑解惑。调研菏泽校区(分院)就业工作需求,支持和帮助菏泽校区(分院)实施就业工作提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