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工作报告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10-30浏览次数:260

抢抓战略机遇奋力改革攻坚

全面开创新时代校(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学校(科学院)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校(院)长  陈嘉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科学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校(院)党委、行政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标准严要求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学生顺利返校复学,有力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我们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统筹推进校(院)各项工作,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努力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全面开创新时代校(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校(院)工作回顾

科教融合以来,校(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科教融合战略部署,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一流大学建设实施意见》,科学制定《整合方案》,启动实施“八大行动计划”,完成中层机构和人员调整,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校(院)位居艾瑞深校友会网2020中国大学排行榜第96位,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位居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81位,较2019年跃升210位;位居武书连排行榜第221位,较2019年提升12位,综合排名持续稳步提升。

——办学资源持续扩大。由济菏两地4校区办学,发展为济青菏5地7校区办学,教学单位由12个增加到26个,创新研究机构发展到16家,校(院)实现一体化共同发展。

——招生规模结构不断优化。近两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连续位居全省前两位,招生人数从2018年575人达到2020年的1158人,招生规模实现2年翻一番。本科招生文理最低录取分首次突破自主招生线,3个省份实现一本招生。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新设5个科教融合学院,突出“2+2”“3+1两段式、导师制、小班制、国际化教学模式,构建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本科生考研率稳步增长,从2017年的12.86%增加到2020年19.06%。

——学科实力持续增强ESI学科排名、省一流学科从无到有,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稳定进入全球前1%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成为省一流立项或培育建设学科,获批建设经费1.62亿元

——科研优势更加突显。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等5个国家级平台,省部级平台达122个,位居省属高校首位。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三年累计42项,SCI论文数量、发明专利数量实现大幅增长,年科研经费近10亿元。

——高层次人才大幅增长。科教融合以来,引进精英及以上各类人才59人、优秀博士385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从2017年的48.9%增加到2019年的60.2%,学历、学缘结构更加合理。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成立山科控股集团,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总合同额由5000余万元增加到近亿元,知识产权作价投资累计设立企业17家。

——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成立国际研究生院和全国首个中乌合作办学机构——基辅学院,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连续两年省绩效考核优秀,省级文明校园创建成功,校(院)凝聚起上下同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2019年是工作落实年,是校(院)加速推进科教融合改革的关键之年。校(院)党委按照省委书记刘家义提出的“一个定位、四个示范”目标要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持续推动校(院)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绩、新进展。

一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坚持“以本为本”,成立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出台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新建2个科教融合学院,顺利通过山东省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和体育美育工作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新上4个新旧动能转换本科专业、增设5个新工科专业、改造升级20个传统优势工科专业,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3个,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深入开展“德融课堂”,成立山东省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承办全省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显著。承办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位列全国高校前80名,成功晋级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互联网+”国赛铜奖5项,居省属高校第一位。深入开展活力团支部创建强化大学生职业发展工作室建设,成立生涯教育研究中心,实施1236攀登计划,学生总体就业率90.85%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二是深入实施学科筑峰计划,学科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出台一流学科建设行动计划,启动学科“筑峰计划”,重点培育建设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投入建设经费1.42亿元,学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8个学科入围软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学科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三是持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才聚集效应成效显著。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非法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形成聘用、考核、分配闭环管理体系。出台《“高端人才及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内部人才支持培养政策,全年引进博士及副高级以上各类人才260人,新增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泰山系列人才工程人选14人,外专双百计划人选及团队5个,省杰青2人,人才聚集效应不断突显印发《2019年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工作实施方案》,晋升教授33人,副教授89人,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

四是充分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持国家发改委“智慧海洋”重大工程专项,与济南市共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科技园,引进科研团队30余个,与青岛市城阳区政府共建海洋科技产学研示范基地,出台《服务菏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强化八大发展战略科技支撑。获批省部共建轻工生物基产品绿色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山东大学共建“智能信息技术山东省实验室”,科研平台取得重大进展。首次同一年度以第一单位主持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7项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17项,全年研发经费合同额达9.6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参与),省科学技术奖13项、省社科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52件,科研实力持续提升。

五是精准服务地方发展,产学研融合活力充分释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梳理专利技术成果6800余项,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825项,金额3.5亿元,新孵化企业9家。设立17支协同创新基金,32个校企合作项目获立项支持,总投资8578万元,院地企合作不断扩大。牵头组建山东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山科院众创空间,依托校友会分会,建立8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分中心,不断增强服务发展能力。承办全国科学院联盟理事会第八次会议暨全国省(市、自治区)科学院第35次院长书记联席会,牵头成立全国地方科学院先进材料产业联盟和全国地方科学院科学计算产业联盟,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签订协同创新创业共同体共建协议,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

六是积极拓宽国际合作视野,开放办学进程加速推进。提升国际科教合作水平,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领衔的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技术创新研究院相继落户校(院)。光电工程学院成功申报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国际化示范推进计划项目。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项,外专千人计划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2项、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5项、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5项、泉城高端外专计划9项,全年国际合作经费首次过亿元。

七是科学优化资源配置,综合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科学统筹各校区建设规划,3号教学楼竣工,产教融合实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出台《预算管理办法》《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审计实施办法》《中小型工程及维修管理办法》《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管理办法》《招标采购管理办法》等,成立安全工作委员会,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各方面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优化校内网络平台、升级改造OA系统、启用视频会议系统等,各项服务更加优质高效。获评山东省“反诈先锋高校”、济南市平安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八是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工作更加坚实有力。校(院)党委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实理论学习,举办读书班和各类专题研讨200余场次,建成“一网通”网上办事大厅、千佛山综合服务大厅,推动管理服务水平再提高。坚持好干部标准,选拔一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主动“晾晒”中层班子、干部考核成绩单,动真碰硬、奖勤罚懒,干部队伍涌现新活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驰而不息纠正“四风”,高标准完成省委第四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推动改革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

各位代表!

疫情发生以后,校(院)迅速行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部署,坚持把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率先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健全疫情防控工作制度,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同心抗“疫”,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广大科研工作者英勇奋战、应急攻关,短期内推出四大战新品;广大青年志愿者主动请缨、“逆行”战“疫”,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贡献工大力量。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校(院)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科教融合顺利推进的结果,是全体工大科院人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科学院),为有激情、有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喝彩!为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师生员工点赞!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校(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双一流”建设,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兄弟院校纷纷出台并实施相关方案,借机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新一轮变革引发的高等教育格局正逐步形成。如果在机遇面前反映迟缓、行动犹豫,就会错失发展机遇,陷于被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于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的新任务,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着眼于教职员工对校(院)发展的新期待,正确认识当前校(院)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从发展形势看,高等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将高等教育的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5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冲锋号,为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积极顺应历史的走向,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全面提升我省教育综合实力,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的动员令,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化科教改革,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战略需求看,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就必须加快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加快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力,真正解决好高校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够强的问题。我们必须主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能,积极对接国家战略、融入国家战略,全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确保校(院)发展与国家战略布局同频共振,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紧密结合,助推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

从校(院)工作看,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攻坚期,特别是面对兄弟院校快速发展、激烈竞争的态势,不进则退。科教融合两年多来,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相比,与师生员工的期盼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如何进一步释放和凸显科教融合活力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比如我们尚未取得博士授权单位资格;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学科资源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支撑一流学科建设显示度不够;高层次人才队伍匮乏,特别是国家级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国际化办学广度和深度亟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急需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内部运行体制机制有待改进,大锅饭现象明显内生动力不足;争取社会资源能力较弱,发展经费缺口大等。这些问题不解决,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我们决不能淡化高质量发展意识,也不能降低高速度发展热情,更不能减少高效率发展干劲,要抢抓科教融合战略机遇,把应干、想干和正在干的事情放在心中、抓在手里、落实在行动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苦干实干,深入推动科教融合改革,确保校(院)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格局调整中走在前列。

三、2020年重点工作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攻坚年”,更是校(院)加快推进科教融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年。作为省内科教融合的先行者,校(院)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光荣使命,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服务山东八大发展战略、支撑“十强产业”振兴推动我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校(院)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更是我们在全省高校以及全国科研院所中走在前列的重大机遇

谋划开展2020年的各项工作关键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巩固扩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科教融合战略部署,按照党委确定的发展思路,持续推进“八大行动计划”落实落地落细,继续坚持“向融合改革要动力,向服务管理要效益,向体制机制要活力,向纪律规矩要廉洁”,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力推进重点工作攻坚,聚力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校(院)走在山东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一)聚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修订大学章程,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增加制度供给,推动流程再造,继续做好制度文件废改立工作。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制定编制调整工作办法,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研究学院编制核定原则,明确编制与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等核算办法。加快放权强院改革步伐,制定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梳理各项办学权力,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健全完善二级学院治理体系。

二是加快推进“四个示范”建设。按照《关于推进落实体制机制创新示范的意见》要求,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工作专班的作用,加快研究制定科教融合示范、产学研结合示范、高校党建工作示范的落实意见,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

三是积极探索院所一体化改革。开展院所业务副职双向交流挂职工作,建立院所工作人员双向流动机制。遴选学科相近的教学和科研单位,开展院所一体化改革试点,统筹做好学科规划、专业设置、岗位管理、资源分配等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符合科教融合实际的管理运行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科学研究体制和考核分配体制,打造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科教融合发展新平台。加快推进菏泽校区、菏泽分院一体化运行发展。

四是强力推动重点工作攻坚。贯彻落实省委“重点工作攻坚年”的有关要求,党委班子成员牵头攻坚1项重点工作,各部门单位确定年度重点攻坚任务,明确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二)聚力以本为本,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紧围绕“以德为先、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总要求,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按照“三位一体”标准,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积极推进双专业和双学位教育,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完善学业导师选聘、考核和奖励机制。制定全方位、立体化、覆盖本科教学主要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继续加强学科竞赛工作,制定校(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争取承办2-3项省级竞赛,力争“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积分排名进入国内高校前100名或省内高校前5名。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继续做好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技能培训等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专业和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积极申报新工科专业,停招社会需求低的专业。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扶持优势专业(群)建设加强课程建设,着力打造思政、人文、美育、体育四大课程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力争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以上、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左右,建成专业核心课程(群)50 门。积极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展校级教研立项工作,力争获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0项以上。

三是持续加强研究生教育。积极争取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升优秀生源奖励,提高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及上线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深化科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实施办法》,规范双选流程。加强导师培训力度,提升导师指导水平。加强研究生学业管理,提高学位论文水平。

四是全面提高生源质量。积极推进“专业类+专业”招生模式改革,科学组合相关专业,探索按大类招生。科学调整各省份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新增3-5个省份进行一本招生,进一步提升外省生源质量。继续加大优秀生源基地平台建设,新建80个左右优秀生源基地,制定《优秀生源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设立优秀新生及生源基地奖学金。突出二级学院招生工作主体地位,逐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点线面体协同发力的招生宣传格局。

(三)聚力学科学位点建设,引领学科内涵发展

一是全力做好新增博士单位和博士点申报工作。成立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围绕轻工技术与工程等8个学科,深入挖掘整合申报材料,遴选确定拟申报博士点学科。加强统筹协调,实行一点一策,组织专家论证研讨,高质量撰写申报材料,广泛征求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加速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全力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成立学科建设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统一学科建设规划,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实施“学科筑峰计划”,遴选2个重点建设学科,打造筑峰学科,冲击国家一流学科或学科评估A档;遴选5-8个强化建设学科,打造高原学科,冲击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山东省一流学科或学科评估B档;遴选6个左右ESI培育学科,使学科潜力值稳步提升,力争尽早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四)聚力重大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主动对接我省重大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服务作用,努力在优势技术领域形成一批重大技术成果。继续参与推进山东省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在超级计算、光纤传感、智慧海洋、生物工程等优势技术领域承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任务。充分发挥高端智库作用,支撑全省科技决策与咨询,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十四五”规划制定。本着“服务校友、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理念,推动校友工作与校(院)发展、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加强《学报》《科学与管理》《山东科学》等期刊建设和支持力度,提升办刊水平,扩大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创新链部署资源配置链,按照前沿先导-重大关键技术-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创新,探索采取不同类型的支持方式,健全科技计划支持体系。全面落实《一流科学研究水平行动计划》,实施基础研究专项、团队建设计划、重大成果培育计划、青年博士培育计划等具体措施,加快提升科研实力和水平。

三是着力抓好科研平台建设。按照国家三类科技创新基地布局,梳理校(院)各级研发平台,结合学科领域特点,整合优势资源,凝练方向,理顺机制,科学布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建设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工程,支持省级平台向国家级平台跃升。力争获批“济南智能信息技术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智慧海洋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超级计算与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共同体”等科研创新平台,完成超算通用平台建设。

四是积极争取创新资源,培育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力争科研总经费超过9亿元;获批国家级项目1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获批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100篇;授权发明专利400项,申请国际专利50项,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是加快推进人文社科发展。全面落实《关于促进人文社科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人文社科平台建设计划、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办好社科讲坛,夯实发展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省级奖励申报组织,做好“十四五”省级人文社科创新平台申报工作。争取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0项;获省级奖励3项;发表高质量社科论文65篇;科研经费2000万元;获省级科研创新平台2个。

(五)聚力引培并举方略,着力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一是持续推进“3151”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参加“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等校园招聘活动,举办“贤聚齐鲁”等各类引才活动,计划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00人。坚持“学科+团队+人才”配置模式,按需设置,提高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引进力度,提高海外人才比例。制定《柔性人才引进和支持办法》,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

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各类人才构建清晰的成长路径。制定《青年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加大对青年创新团队的培养支持力度。准确把握各类人才政策,积极做好各类人才工程申报工作。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制定《高层次人才管理考核办法》,修订《博士后管理办法》,激励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管理。进一步完善岗位分类管理,建立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分类体系,进一步完善单位业绩考核和个人考核办法,形成聘用、考核、分配的闭环管理体系。落实《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以考核结果为依据,奖优罚劣,充分发挥好绩效工资的导向作用。加强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建设“教师参与、用人单位审核、学校使用”的信息使用和共享平台。

(六)聚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校(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建立数据共享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整合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山科控股融入“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校(院)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实施规模,构建概念验证种子基金、中试定型专项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科技金融全链资本体系。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科技成果处置全面放权改革。

二是提升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水平。整合校(院)内外资源设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制定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培养知识产权运营人才,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实现科技成果价值最大化。充分发挥山东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拓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范围,打造品牌优势。多措并举推动教学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力争专利转化收益增长100%,设立学科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5家以上。

三是加强山科控股监管考核。坚持“放管服”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释放企业活力,引导山科控股快速高质量发展。制定山科控股三年发展战略和绩效考核目标,开展年度绩效考核。力争实现权属企业整体规模增长30%,2家企业启动上市流程,制定上市方案,完成拟上市企业整合。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企业10家,合作共建科技合作平台2个。完成山科院众创空间建设和山科设计院集团设立。

四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载体建设。按照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布局,积极与地方政府、大学、大院、大企业联合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探索实体化运作模式。整合相关资源,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区。

(七)聚力扩大交流合作,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是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规模。加快国际研究生学院建设,力争国际研究生院博士生达到40人。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力留学生人数突破100人。加大外籍专家及教师聘请力度,力争年度引进人数超过300人次。扎实做好中德、中西合作办学项目,加大对基辅学院和光电工程国际化学院的支持力度,提高规范化办学实力和水平。

二是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每个院所建立3-5个长期稳定的合作单位。积极推进一流国际化办学水平行动计划,支持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快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步伐,制定《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欧洲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做好中乌创新技术研究院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法人单位注册、章程签署等前期工作,加快启动研究院业务工作。

(八)聚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优化管理服务效能

一是加快推进重点基建项目。力争轻工产教融合项目秋季开学前完工,确保彩石校区改造项目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完成彩石校区2万平米建设规划和长清校区23万平米功能性提升规划编制。全力推进青岛海洋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

二是提高网络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智慧教室建设,推进实施多媒体教室改造一期工程。统一原工大、原科学院网络服务,推进校(院)各类数据资源有机整合与交换共享。加强一网通建设,全面实现“六个一”,即数据一个库、上网一个号、消息一通道、校园一张卡、信息一张表,服务一网通,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

三是加强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财源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历下校区置换工作。加强经费管理及绩效评价,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校(院)一体核算服务体系。以制定并实施《“开源节流、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为抓手,强化各类投入的绩效考核,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做好基建修缮工程管理审计和专项审计工作,加强内部控制,落实跟踪审计工作。推进资产绩效评价与全周期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全周期闭环体系。继续加大图书资源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机构知识库,实现信息资源校院共享。贯彻落实全民阅读行动计划,继续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进一步规范档案收集整理,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

四是做好后勤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保障一体化。完善校园环境整体规划,全面提升长清、彩石、历城、千佛山校区整体环境。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为师生提供基础医疗保障。整合升级现有安防系统,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全覆盖。做好各类重大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发挥校区管委会综合管理和协调服务等职能,切实做好菏泽、历城、彩石、千佛山校区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校区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进一步完善教代会、信访等制度,畅通师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反映问题建议的沟通渠道,真心实意为师生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加强离退休工作,落实“两项待遇”,发挥“三个优势”,拓宽“文化养老”平台。加强工会、妇委会建设,落实好职工福利待遇,做好困难职工走访和帮扶工作,创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积极落实上级有关政策,稳步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各位代表!

国家的需要、师生员工的期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强化宗旨意识,忠诚履职尽责,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工作落实能力,全面提升校(院)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我们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省委大政方针不折不扣落地见效。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校(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院长)负责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院)、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全过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舆情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维护校(院)政治稳定。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监督,坚决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

各位代表,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面对改革攻坚任务,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校(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纵深推进校(院)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