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11-30浏览次数:33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近年来,学校(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对标、实干、互补、开放”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立校(院)、特色兴校(院)、人才强校(院)、学科领校(院)、开放活校(院)”的办学理念。按照“问题导向,结果检验”的工作方法,瞄准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山东省重大战略需求,按照“科教融合、双轮驱动、优化布局、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以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有重点、分步骤、多层次的提升学校(科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全面推进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

一、建立“招生、专业设置”联动反馈机制

学校(科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将就业情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建立了“招生、专业设置”联动反馈机制。在编制招生计划时,充分考虑各专业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因素,对就业率偏低、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采取减少计划、隔年招生、停止招生等措施;反之,对就业情况和社会需求较好的专业,结合学校(科学院)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合理增设新专业、或扩大招生计划,确保从源头上为就业工作奠定基础。

2019 年,本科招生专业 66 个;停招专业 13 个,其中,工学专业 6 个,经济学专业 1 个,艺术学专业 3 个,管理学专业 2 个,文学专业 1 个。2019 年新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海洋技术、新媒体技术、功能材料等4 个本科专业。

二、围绕市场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科学院)有本科专业 79 个,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艺术学等 8 个门类。其中,工学类专业 44 个,占 55.70%;理学类专业 5 个,占 6.33%;文学类专业 6 个,占 7.59%;经济学类专业 4 个,占 5.06%;管理学类专业 9 个,占 11.39%;法学类专业 1 个,占 1.27%;医学类专业 2 个,占 2.53%;艺术学类专业 8 个,占 10.13%。形成了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学校(科学院)作为山东省造纸、皮革、发酵、食品、玻璃陶瓷、艺术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市场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好,上述专业逐渐成为学校办学优势和特色专业(方向)。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 4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6 个;轻化工程等 10 个专业被批准为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6 个专业被列为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轻化工程专业被列入教育部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生物工程等 3 个专业被列入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 4 个专业群被评为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 4 个专业群被评为省级自筹经费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根据市场需求,学校(科学院)另有 8 个校企共建工科专业、2 个省财政支持的校企共建工科专业项目、2 个省级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019 年学校有轻化工程等 19 个本科专业被列为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其中 18个本科专业获得省级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科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及我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结合我校以工为主、以轻工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确定了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思维创新、素质全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高质量课堂。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报告,广大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实施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慕课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了学习效能,提高教学效果,使“手机课堂”、“低头课堂”变为“无机课堂”和“抬头课堂”,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教师从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策略上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即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接受型学习为主向接受型与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由摹仿性思维为主向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学习转变。针对大学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目的的探索性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差异性等特点,分别采取“监督”、“引导”和“启发”等策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校(科学院)坚持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了以对接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为前提、以探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着力点、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保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将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有机融合到各个培养环节,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与具体培养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等内容进教材、进课堂,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

加强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内容更有应用价值。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锻炼和检验自身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最后课程,意义重大。学校(科学院)鼓励毕业设计(论文)紧密结合本专业相关学科、行业发展动态,密切联系科研、生产或社会实际,提高了课题的应用价值,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并将其应用到科学研究、生产生活实际中。2019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工科专业题目来源于教师科研、企事业单位项目等真实与实际课题的占 50%左右。

近年来,学校(科学院)构建了“德智双学分制”、校际合作“3+2”贯通培养、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所有本科专业常规的课堂教学专业学分体系外,设立一个课外综合素质拓展学分体系,统筹构建“智育”“德育”两个学分体系,把育人融入课程设置、课外生活、社会实践、校园环境,推行“德融课堂”教学,挖掘、提炼专业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将品德教育融入课堂;现有 8 个专业通过与浪潮优派科技等企业实行“3+1”合作(联合)办学,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各自负责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授课任务,并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就业安排或推荐工作;与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的高校合作举办 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